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正文

旅游动态 2018年第4期 总第一百一十七期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8-05-05 [来源]: [浏览次数]:

内部交流资料 仅供参考

旅 游 动 态

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旅游研究所主办 http:

2018年第四期(总第117期) 2018年4月16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旅游可发挥重要作用

>>>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旅游发展观

>>>文化和旅游部揭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旅游可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旅游报宋瑞的署名文章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社会既高度依存,又矛盾丛生。一方面,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休戚相关。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全球治理面临困境,公平赤字不容忽视,兵戎相见时有发生,恐怖主义与难民危机持续蔓延,气候变化挑战空前。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重要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丰富的内涵,至少包含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国家交往方面,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路;二是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三是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四是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五是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合作的推进,不仅体现了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克服全球化困境、改善全球治理、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一理念已被写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旅游是和平的使者、友谊的桥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80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提出,“旅游可以成为世界和平的关键力量,并能为国际理解和相互依赖提供道义和理智的基础”。该宣言进一步指出,“不论旅游的经济效益多么现实、重要,都不会也不可能是各国做出鼓励发展旅游之决策的唯一标准”。正如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等机构所倡导的那样,旅游发展所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旅游者的自由流动使寰宇成为一家”,“旅游让全世界受益”。

面对新的全球发展形势,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理念和新命题,旅游可从不同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一是旅游的持续增长将助力全球经济复苏。旅游业是世界上增长最快、最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过去60多年中,全球国际旅游人次增长了48倍,国际旅游收入增加了60多倍。目前旅游对全球GDP的贡献率达到10%,并创造了10%的就业机会。尤其是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受各主要经济体旅游需求快速增长、各国签证便利化程度持续提高、国际油价下降带来旅行成本降低等因素共同推动,全球旅游持续增长。未来,随着中产阶层的不断扩大、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跨国旅游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全球旅游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更大贡献。

二是旅游的格局变化将促进全球区域平衡。旅游发展能够促进旅游消费和投资从经济发达地区流向落后地区,从而促进区域平衡发展。近年来,随着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各旅游目的地的快速崛起,全球旅游三足鼎立格局日趋明显,传统上占优势地位的欧洲板块和美洲板块占比持续下降,亚太板块占比显著上升;新兴经济体国家旅游发展增速显著超过发达经济体国家,在全球旅游中占比持续上升,金砖国家旅游发展尤其引人注目,成为新兴经济体发展的最大亮点。未来,上述趋势还将得到加强,旅游的快速发展将惠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为缩小南北差异、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旅游的广泛参与有利于消除贫困。旅游是一个有着广泛社会参与空间的综合性产业,客观上能够为贫困人口提供创业机会、收入机会和就业机会,促进小业主、小商业经营;能够提高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能够提高当地人口的整体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增强当地人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由于旅游活动的扩散面广、旅游业的进入门槛弹性大,在促进消除贫困方面旅游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是国际上所提倡的PPT(助贫旅游)还是中国推进的旅游精准扶贫,都将有效提升不发达地区人口的生活条件和自身素质,使其共享发展成果。旅游是实现人类社会共同繁荣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是旅游的互动交流可促进全球伙伴关系。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通。通过旅游这种直接、自然的方式,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下的人民能够增进了解,彼此互鉴,相互包容,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打造更坚实、更广泛的民心基础和社会基础。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与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美国等互办旅游年活动就是很好的例证。旅游的“民心相通”功能,对于促进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具有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是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开放包容世界的重要渠道。

五是旅游的生态友好利于缓解全球生态危机。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重要问题。与其他传统产业相比,旅游业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特点;环境是旅游生存之本,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甚至倒逼生态环境的改善。2017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可持续旅游发展年”,意在“促使旅游发展在全球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做出更多、更大贡献”,发挥旅游业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总目标》中的独特作用。未来,旅游将在共建绿色地球、促进可持续发展、创造清洁美丽的世界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旅游发展观

——中国旅游报唐晓云的署名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追求和享有幸福是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然诉求,人类追求幸福的脚步从未停止。一项全国性的调查表明,94.3%的受访者认为旅游能提升个人幸福感。可见,旅游已经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承载。

旅游正加速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近年来,旅游市场规模以持续超过GDP的增速大幅增长。2000年至2017年我国国内旅游和出境人数的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1.9%和16.3%,同期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游人数年增长率超过20%,2017年城乡居民出游率已达到3.7次。如果说十几年前逢年过节一家人能出去旅行还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如今这已经成为平常。2018年春节期间,全国接待游客3.86亿人次,旅游过年已经成了新民俗。不仅如此,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人们会纷纷走出家门去体验和感受自然、文化之美,这样的假日安排已经成了很多都市家庭的惯例。以北京为例,2017年,不包括居民国内跨省游和出境游,仅在本市的人均出游就达5.3次。这意味着旅游已经作为一种日常休闲进入了居民生活。时至今日,旅游已经从少数人的福利发展到老百姓的普遍权益,成为大多数人幸福生活的组成部分。

旅游之幸福既有体验的愉悦,也有关系改善及获得的快乐。旅游过程中感知和体验的愉悦是幸福的基本组成。旅游之幸福首先是感知和体验的愉悦。无论是庄子的“条鱼出游从容”还是亚里士多德“灵魂的善”,幸福作为一种主观感受,首先是感知和体验,其强弱程度存乎于心。在旅游过程中,游客观赏自然和人文景观、与目的地居民和谐接触、感受目的地生活氛围、参与和体验休闲活动等过程都可以获得身心愉悦。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一项调研表明,94.3%的受访者认为能够通过旅游活动愉悦身心、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阅历、体验异地风情和摆脱琐碎的生活烦恼,并获得内心的平静。调查数据还表明,14至28岁的青少年和60至69岁的老年人在旅游提升学习体验方面的幸福感最强,认为旅游能增长知识和体验丰富的风俗民情。

旅游之幸福来源于人际关系的改善。旅游对提升青少年、老人、妇女、离异单身等特定群体的幸福感作用突出。调查表明,女性从旅游中获得的幸福感高于男性,离异人群通过旅游获得的总体幸福感最高。调查还显示,人们通过旅游可以同时获得个人和家庭、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双向幸福感。旅游对提升人际交往方面的幸福感作用非常突出,87.4%的受访者认为能通过旅游获得同事朋友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受到更多关注、增进亲情、友情和爱情,拓展社会关系网络;77.5%的受访者认为旅游“能激发工作、生活热情,旅游回来后以全新的状态投入工作”。可见,旅游对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增进社会整体幸福的作用不容小觑。

旅游之幸福还来源于实际获得和美好生活的实现。人们可以通过旅游活动获得新的认识,接触和认识不同的文化,达成满满的获得感。就目的地而言,发展旅游可推动目的地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的整体提升,当地交通条件、城市面貌、厕所等基础设施的改善,都能提升游客的幸福感。杭州、桂林等城市是其中优秀案例。就当地居民而言,旅游发展可显著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参与旅游经营的居民。2017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25亿人次,相关经营主体已达33万家,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通过旅游过上幸福生活。根据调查,82.6%的受访者认为,通过旅游“自己实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旅游业无疑是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受益的行业,是游客、当地居民和企业能共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行业。

以更普惠的政策设计和更有效的市场参与提升国民旅游之幸福,适时确立以国民幸福为导向的旅游发展观。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更加重视发展质量,要推动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旅游发展观,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更加关注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发展需要,更加关注旅游企业与目的地发展的协同,更加强调旅游业发展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这也正如康德所提“人是目的”的发展哲学,将有利于旅游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政策创新促成更有效的市场参与。“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只有通过制度、技术、资本等多个方面推动产业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更加符合人民需要的产业格局,才能更好实现以旅游通往幸福的道路。因此,加大力度推动落实带薪休假,保障更多城乡居民有自由选择旅游时间的权利;适当加强地方政府对节假日安排的权利,解决需求端时间供给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要素资源错配。切实推动国有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对景区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推动更多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优惠。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引导投资方向,促进“旅游+”业态发展;设立旅游创新基金,鼓励中小旅游企业技术、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推动乡村旅游建设用地、入境旅游奖励等政策创新,形成有效的政府政策推动和积极的市场参与。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旅游体系。社会旅游最早起源于20世纪中叶的欧洲。当前,我国发展社会旅游的时间窗口正在打开。要通过国家层面设立社会旅游专项资金、企业或社会团体建立社会旅游慈善基金等方式,推动面向青少年、老人、残障人、低收入家庭等特殊社会群体的社会旅游,提高弱势群体幸福感、获得感。

积极发展研学旅行和老年旅游。适时推出“国家老年旅游福利计划”,通过社区定期组织老年人集体旅游活动,如郊游、远足等。通过补贴或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旅游企业推出和培育适合老年人的旅游品牌路线和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旅游需求。积极推动面向青少年研学旅行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计划”,鼓励学校与企业利用春假、暑假和寒假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文化和旅游部揭牌

4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出席文化和旅游部揭牌仪式并召开座谈会,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紧紧抓住机构改革的难得契机,科学设计、稳步推进、务求实效,推动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开创新局面。

黄坤明指出,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强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黄坤明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思想,平稳有序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要立足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把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以扎扎实实的工作业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

中宣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王晓晖;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金早以及其他党组成员出席相关活动。

主编:孙振杰 电子邮箱:tourismtrends@126.com

地址:6163银河线路检测中心211 欢迎各位师生投稿、交流、提供信息!